更年期骨质疏松属于“绝经后骨质疏松”,起病急、骨量流失快,主要与雌激素骤降有关;而普通骨质疏松多指老年性骨质疏松,进展缓慢,与年龄相关退变为主。
更年期骨质疏松通常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–10年内,因卵巢功能迅速衰退,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,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,骨吸收远超骨形成,尤其以松质骨(如脊柱、腕部)流失最为明显。患者常在短时间内出现身高变矮、驼背或椎体压缩性骨折,且多无明显外伤史。这种类型发病早、进展快,但若及时干预,骨量部分可逆。
而老年性骨质疏松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,男女皆可发生,是长期骨骼老化、成骨细胞活性下降、维生素D合成减少及营养吸收减弱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,骨丢失速度较慢,皮质骨和松质骨均受累。相比之下,更年期骨质疏松更具“内分泌驱动”特征,治疗上除补钙和维生素D外,可能更需考虑激素替代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。识别两者的差异,有助于精准评估风险、制定个体化防治策略,避免将快速骨流失误认为正常衰老而延误干预时机。
声明: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。
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