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项研究表明,包皮环切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性传播感染的风险,但不能完全替代安全防护措施。
包皮内侧黏膜薄嫩、湿润,富含朗格汉斯细胞等免疫细胞,易成为病毒和细菌的入侵门户。研究发现,未割包皮的男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、人乳头瘤病毒(HPV)、单纯疱疹病毒(HSV-2)及梅毒螺旋体的风险相对较高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基于非洲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,已将包皮环切术列为HIV高发地区男性预防感染的辅助干预手段之一。其机制可能与术后龟头角质化增强、局部微环境干燥、减少病原体藏匿有关。
然而,这种保护作用是有限的,并非“免疫盾牌”。在低流行区或固定性伴侣关系中,手术带来的风险降低幅度较小。更重要的是,包皮环切术无法预防淋病、衣原体等主要通过尿道感染的疾病。因此,无论是否手术,坚持使用安全套、保持单一性伴侣、定期体检仍是预防性传播感染的核心措施。对于已有反复炎症、包茎或出于宗教、文化原因选择环切者,可附带获得一定防护益处,但不应将其视为防病“保险”。科学认知、综合防护,才是维护生殖健康的根本之道。
声明: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。
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