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息肉与激素失衡、慢性炎症、血管生成异常及局部增生刺激有关,部分小息肉可自行消退。
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局部内膜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的突出物,其发生与雌激素水平长期偏高密切相关。当体内缺乏孕激素对抗时,内膜在雌激素持续刺激下出现局灶性增殖,形成息肉样结构。常见于内分泌紊乱人群,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、肥胖女性或使用含雌激素药物者。此外,宫腔内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,如反复流产、分娩或宫腔操作后,局部组织修复异常,也可能诱发息肉形成。部分研究认为,局部血管生成因子过度表达,导致新生血管增多,也为息肉生长提供了条件。
年龄增长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被视为潜在风险因素。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周期规律,部分小息肉可能随经血自然排出,尤其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者,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观察。但若息肉持续存在、体积增大或引起月经紊乱、不孕等问题,则难以自愈。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,理论上息肉应萎缩,若此时发现息肉,需警惕病理性改变。是否发展为恶性虽概率较低,但仍需重视。减少宫腔创伤、控制体重、调节内分泌平衡,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。一旦确诊,应结合症状、大小及生育需求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决定观察或手术切除。
声明: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。
67